調運
我區生態環境脆弱,每年都要進行植樹造林,植樹造林所需苗木的數量非常驚人。那么,這些苗木是從哪里來的呢?記者了解到,除了從外地調運之外,我區還要自給一部分。 自給
自治區林木科學研究院便是苗木出圃地,它是自治區林業廳下屬的一所從事種苗生產和林木科學研究的單位,由聶當鄉基地和柳梧鄉基地組成,總占地面積達到了20畝。
基地
其中位于堆龍德慶區的柳梧鄉基地占地面積1600畝,主要以科研和鄉土大苗培育(包括部分外地引進品種)工作為主;位于曲水縣的聶當鄉基地占地面積600畝左右,主要是經濟林(如蘋果、桃子等)、鄉土灌木樹種的培育示范區。
目前年均出圃150萬株
用作“兩江四河”造林綠化
據了解,自治區林木科學研究院的定位是科研、觀賞、推廣、示范、應用、生產,年出圃量理論上可達到400萬株,但是現在由于人手緊缺,年出圃量為150萬株。記者此次參觀的柳梧鄉基地,每年出圃的苗木以楊樹、柳樹及鄉土灌木樹種為主。
“我們這個苗圃位于拉薩,其周邊氣候以干旱半干旱為主,所以主要以提供生態樹種為主,而從這里出圃的樹苗主要用作‘兩江四河’的造林綠化。”柯裕州介紹道,這里出圃的除了鄉土樹種外,也有少部分觀賞樹和從外地引進的優良品種。
早春3月,高原的冷還未完全退去,對于小苗木來說,尚不能到外面大田里去,所以只能呆在溫暖的室內。記者在溫棚看到一株株小苗被分開栽植在一個個營養袋里,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為他們澆水,有巨柏、爬地柏、西藏長葉松等等。據這里的工作人員介紹,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西藏特有樹種,瀕臨滅絕,在這里培育是為了在全區推廣種植。
“這兒還不是這些小苗出生的地方,走,帶你去看看我們的實驗室,我們這里是工廠化的育苗區,從實驗室到溫室再到蔭棚后到大田是有一套完整流程的。”這樣,記者在自治區林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普布次仁的帶領下到基地實驗室轉了一圈,大概了解了苗木從出生到大田的整個過程。
首先走進的是配藥室——幾個柜子,上面整齊排放著瓶瓶罐罐。普布次仁指著一旁幾個有顏色的玻璃瓶說:“這些是已經配好的藥,簡單來說它們的用途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再往里走是室,里面整齊排放著已消完毒的試驗用玻璃器皿,繼續往里走是接種室。“在這里要做接種工作了,一些我們本地沒有的樹種,可以從外地引進后在這里進行初的孕育工作。”普布次仁介紹道,在這里接種成功后會被移進里面的培養室。
來到培養室,記者看到里面有很多透明的玻璃小瓶,瓶子里是一株株綠油油的小苗子。“它們可不是普通的苗子,大有來頭呢。”普布次仁向記者講起了這些小苗的故事,這些是菩提樹的苗,由中國林科院董鳳翔博士從菩提樹上剪取外植體,以組培方式培育獲得成功后,去年他從這位博士那里得到的小苗和配方,進行了增殖、生根、煉苗、培育。
據說,他當時只從北京帶來了5個實驗瓶,而現在經過增殖、生根、繁殖培育,實驗室里已經有1000多個瓶子了,而每個瓶子里有3株小苗,也是說從初的5株繁育出了1500株,且其中一部分已經上盆了。
從實驗室成功培育出小苗后,它們會被移植到溫室,在這里適應一段時間后,會被移到蔭棚中煉苗,以后適樹選地完成區域試驗和推廣應用。也是說小樹苗要離開溫暖的大棚,去經受風吹雨打,后經得起風雨的便活下來了。
工廠化的育苗區
從實驗室到大田,有一套完整流程
一邊是河,一邊是苗圃
俄羅斯大果沙棘固堤擋沙兩不誤
看完整個實驗流程后,普布次仁發出了熱情的邀請:“要不要參觀一下我們的整個基地?”……此時,記者正想看看這個基地到底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基地很大,光是乘車粗略地瀏覽一圈也得分鐘。記者看到整個基地被劃分為不同的小塊,這邊是桃林、那邊是楊樹生長區,另一邊是從外地引進的樟子松,再走走又看到工人們正在起苗和平整土地……整個基地看起來井然有序。
參觀中,普布次仁向記者一一介紹了基地中每一塊地的用途。當車子停在一片沙棘林前,下車穿過林子發現原來這個基地緊鄰拉薩河。“這里是基地邊界了,你看這些是俄羅斯大果沙棘,它的根系發達,種在這里一方面可以加固河堤,另一方面又可以為我們苗圃防風固沙,苗圃里面的小種苗不會因為風大而受到傷害。”普布次仁說,也可以說自從有了這個苗圃,拉薩的沙塵少多啦。
正對沙棘林的是一大片正在整修的空地,空地旁是一排排已經起出來的楊樹苗。“馬上是植樹季了,過兩天這些樹苗會被運到各個地方進行栽植。”普布次仁說。
不過記者發現這些苗木似乎不太受重視,它們的根部被簡單地埋在土里。普布次仁說:“起出來的苗,因為不立即定植,所以暫時將它們集中成排壅土栽植在無風害、凍害和積水的小塊土地上,以免失水枯萎影響成活,這叫‘假植’,等過一陣兒它們會被真正種植到地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