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傳統展會的活動形式正在走下神壇,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越多越亂越低端 我們熟知的苗木展會,蕭山、合肥、昌邑,是我們所知的傳統熱門展會,從舉辦的歷史、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行業氛圍等因素分析,它們都是早形成的一批,都是逐年打造起來,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展會。它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引起了各地方的重視,展會經濟效應被紛紛模仿。 于是越來越多的展會出現了,從市到區、縣,大大小小的展會活動上百個,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其實每一個展會都相差無幾,相同的企業、相同的產品,一個形式要重復這么多遍,連續參加幾個展會活動的人都表示有了展會“疲憊綜合癥”,連觀眾也都感染上了這種癥狀。 2、重形式不重成效 可以這么說,每一個展會都特別注重形式,展會規模有多大,參展的企業有多少,邀請了哪些領導、行業專家、行業中的重磅人物、明星等參加出席,以此來增加展會的分量。雖說重形式無可厚非,但這么多大大小小的展會,重點是否應該放在讓來參加的單位得到實在的收獲上? 沒有成效是多年參加展會的老企業“罷展”的主要原因,即使是這些傳統熱門的展會,他們也會拒絕參加報名。雖說這幾年,苗木行業形勢比較低迷,對大多數苗木企業多少產生了影響,但通過參加展會能帶給自身多少回報,按照多年來的軌跡,每個參展人的心中已有評估,罷展的主要原因并非出于行業形勢。 3、平臺形式多樣化替代 企業參加展會無非出于幾個目的。展銷,以展代銷;推銷,宣傳推廣;信銷,互交信息;情銷,增進感情,目的都是為給產品找到更多的銷售出路,但是在市場趨于飽和,行業又處于低迷的形勢下,以通過展會的形式來達到這些目的,作用越來越小。 展會并非不可或缺,展會只是一種平臺。互聯網、行業圈、朋友圈,這種時代網絡化的平臺比展會更加的快捷,他們正在瓜分傳統展會平臺所起到的作用。 辦展會不行了嗎?行業里舉辦的活動都不行了嗎?也不見得都是,高質量的行業活動依然存在,只是變了,變得定位更加明確,變得更注重技術交流,變得更多實例指導。這幾年來的活動中,記者發現單品種交流會比那些大而全的展銷會得到更多的好評。 一個品種能搞一個活動?也許有很多人不敢想象,但是這樣的活動針對性非常明確,比如北美冬青、橡樹、以及記者近期參加的絲棉木高峰論壇也是如此,這些活動被參加報名的熱門程度遠超大型展會。以這種活動為例子,它們得到好評有幾個原因: 1、新品種、前景好:這幾個品種都屬于新品種范疇,它們都特點鮮明,可替代傳統品種存在的一些明顯缺陷,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向。但這些品種目前仍處于開發培育的階段,市場需求處于真空狀態,有高回報,這是苗木企業追求的首要目標。 2、少排場、重技術:排場越大、壓力越大,參加人員越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單品種交流活動不重排場,重在技術與信息的交流,把要點說深說透,拋開光環,讓大家靜心探索其中的知識,通過各自反饋的信息交流,達到品種選優選精的目的。得到高品質的技術信息,這樣的收獲是大家所希望的。 3、人群定位明確:來參加這種活動的企業,都是對這個品種感興趣的企業,都是已經在培育這個品種的企業,可以說這是一個“品種圈”,因為一個品種而聚集起來共謀發展的一批人,沒有魚龍混雜,大家追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有了這樣的活動氛圍,活動質量是不會低的。 4、用實際下結論: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些活動舉辦鮮明的特點。在探索和培育這些品種的過程中,亮點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全都可以通過實地去參觀考察,在實際中得到學習提升的機會。 新品種交流活動更受青睞,也說明了人們品種意識的加強,通過這樣的活動,給苗木新品種提供更好的發展舞臺,在做精做深的行業呼聲中,這種活動更符合人們的需求。 從大而全,到細而精,從綠化苗木行業所舉辦的活動中,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變化,符合時代需求的變化。
|